English  |  中文
行業資訊News Center
行業資訊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資訊

立秋 | 享受這詩意的時光

作者:銳雅編輯組    來源:網絡素材    發布時間:2015-08-08    浏覽:

今日立秋。

“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着炎熱的夏天即将過去,秋天即将來臨。立秋以後,秋後下一次雨涼快一次,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内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三候


 

一候涼風至

立秋後,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

 

二候白露生

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

 

三候寒蟬鳴

這時候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适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着,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

 

“秋老虎”

 

 


秋老虎是我國民間對立秋之後重新出現短期炎熱天氣的俗稱。它是指立秋(8月8日左右)以後短期回熱天氣,一般發生在8、9月之交,持續日數約7-15天。

 

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國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擡,在該高壓控制下晴朗少雲,日射強烈,氣溫回升。這種回熱天氣歐洲稱之為“老婦夏”天氣,北美人稱之為“印第安夏”天氣。

 

立秋風俗


 

立秋節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早在周代,逢立秋這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後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唐韓偓《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曬秋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每到立秋時,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台、屋頂架曬或挂曬農作物,這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此時篁嶺進入了曬秋最旺季節,篁嶺曬秋被評為“最美中國符号”之後,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篁嶺賞秋拍攝。

 

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

 

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産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産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将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

 

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炖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城裡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着啃,就是啃秋了。

 

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裡,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紅瓤西瓜啃,抱着綠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

 

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等到除夕,不為人知地把桃核丢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立秋養生


 

立秋既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也是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以養收為原則。

 

立秋之後,要注意情緒調适,做到内心甯靜、心情舒暢,遇到傷感之事應主動排解。起居方面最好做到早睡早起,待天氣更涼爽後建議加強體育鍛煉,有助于氣血運行、疏導肺氣。

 

立秋後,在飲食上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适當“增酸”,蘋果、葡萄等酸味水果要多吃,以增加肝髒的功能,抵禦過盛肺氣之侵入。

 

夏天依依惜别,秋意漸漸濃烈

幾度清風朗月,人間換了季節

 

立秋之時,暑氣雖盡未盡,

綠意将褪未褪,蟲聲仍沸,

靜心,享受這最有詩意的時光。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

立秋至,始知年已過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