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
行業資訊News Center
行業資訊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資訊

你知道企業的意識與潛意識嗎

作者:謝祖墀    來源:商業評論精選    發布時間:2018-10-13    浏覽:

 

導 讀

與滴滴順風車相關的惡性案件屢有發生,滴滴也不是第一次公開道歉,為什麼之前的承諾沒有兌現?在追求“金錢的速度”時,企業需要時時反省的是什麼?

 

今年8月24日,滴滴順風車司機奸殺案成為國内各大新聞媒體的頭條。

 

而此案件的發生,距離前不久震驚國的空姐滴滴遇害案隻有3個月,滴滴在“空姐遇害案”後就曾經發布了對其順風車整改的一些相應措施。

 

此次案件發酵後,滴滴再次進行了整改,宣布自8月27日起下線其順風車業務。

 

而後9月7日,滴滴出行CEO 程維在一封内部信中表示:“滴滴絕不是一家黑心企業,也絕不是一家賺錢高于一切的企業。”

 

這些話都是遇害事件發生之後才講的,而問題在于,為什麼滴滴不在事情發生之前就采取足夠的措施防範這些風險?

 

而此類事件也非第一次發生在滴滴順風車上,滴滴也非第一次公開道歉,為什麼之前的承諾不但沒有實現,反而讓此類案件重複地出現?

 

企業的潛意識

 

在我看來,其實這一切都是由于企業在覺悟上的不足所緻

 

其實出了這種問題,并不是滴滴一家企業的問題。先不說那些作假的企業,諸如長春長生、三鹿奶粉等。不少看似正常的企業,也往往會在某些節點上出了問題,比如百度、樂視等。

 

我以前曾講過,企業是有意識的。和人類一樣,企業也具有其顯意識和潛意識。

 

顯意識是“看得見,摸得着”的,而潛意識則是根植于企業的深處,“看不見,摸不着”的意識。

 

在日常運作中,企業絕大部分的行為都是在不知不覺之間,由潛意識推動,盡管這些行為在企業的顯意識之中沒有什麼特别大的問題,一切都看似正常。

 

而其餘那些必須由顯意識引導的過程、系統等“看得見,摸得着”的方法和工具來調控企業行為,但這往往隻是企業行為調控中極小的一部分。

 

很多時候,企業的潛意識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将企業推到某個邊緣,可能是巅峰,亦可能是深淵,而企業和企業的領導者卻往往都不會在第一時間内意識到

 

這種情況在快速發展的“指數型”企業之中更為常見。

 

在管理層和企業背後的資本一意孤行地追求企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之餘,盡管他們的顯意識并不一定是要企業作惡,但潛意識卻往往會将企業在那“旋轉的遊戲”(circle game)中越轉越大,而它們自己都還不知道。

 

有智慧的領導者會怎麼做

 

一家企業創立的初衷是什麼?一家企業生存的意義和原因是什麼?一家企業應該追求什麼?一家企業的領導人應不斷地問自己這些問題。

 

假如一家企業隻是盲目、單獨地追求經濟上的絕對回報,或者最大化估值的話,我可以說這些企業已經迷失了自己。

 

我并不是說所有的企業都要以濟世為懷,并無償地為社會工作。但企業所影響的并不僅僅是大多數人通常所講的顧客、員工和股東而已。

 

“顧客-員工- 股東”這個圈是企業的“物理邊界”,是距離企業最近的能夠影響的圈子。在這圈子的外部,還有其它很多多數企業所忽視了的問題。

 

許多企業,特别是那些規模較大、和社會接觸較頻繁的企業,它們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往往遠遠超過此狹義的物理邊界。在物理邊界之外它們亦會影響到各個社會階層。

 

以滴滴為例,它在中國乃至海外的品牌影響力,已經超越了一家普通的互聯網公司,它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

 

坐擁5.5 億的注冊用戶和3000 多萬名司機,在全國400餘座城市中運營,滴滴已經與當地政府構成了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

 

諸如滴滴這種類型的公司,有着龐大的責任和義務去履行模範企業公民的角色,而經濟上的回報隻應是它追求的一部分而已。

 

企業背後的資本是這其中的一大推手,在追求“金錢的速度”(speed of money)之時,他們亦需反省他們存在的價值根本是什麼。

 

因此,滴滴要改進的遠遠不隻是顧客的安全問題。改善和确保顧客安全當然是最基本的工作,但這卻隻是彌補了操作上的缺陷而已,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企業的潛意識。

 

對滴滴而言,最重要的是提升企業整體的意識,讓所有(或者至少大多數)的行為和決策都能在清楚的意識下進行,而不是被不知所措的潛意識所牽引,墜入迷惘而不知覺。

 

做到這一點并不僅僅是遵循所謂“企業的價值觀”的問題而已。

 

“價值觀”這一概念在企業裡已經有點被濫用和被“庸俗化”。狹義的價值觀是不足夠從根本上解決企業意識的問題的。

 

那麼企業領導者的工作是什麼?

 

他們不單是許多人所說的企業的願景、戰略等的領導力的締造者。企業領導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讓企業的意識不斷地提高,并通過清晰的意識讓整個企業都明白什麼應做,什麼不應做。

 

同時亦讓大家知道企業發展最恰當的速度和節奏是什麼,什麼時候應該快,什麼時候應該慢。

 

就像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家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他所著的《思考,快與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一書裡所提出:“進行判斷和做出決策需要快思考和慢思考的結合”。

 

領導者要知道節奏和分寸在哪裡,追求速度無可厚非,但亦不能永遠盲目地全速進行,結果欲速而不達。有時候放慢一點,并非壞事。

 

有智慧的企業領導者其實應該是締造、維護和逆轉企業命運的人。他們的關鍵工作就是要帶領團隊進行修煉和不斷自我反省,由外向内地進行系統化的調整,并将企業的意識不斷提升。最終,在某個臨界點上,企業的覺悟便會自然發生。